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位置: 首页» 平台基地»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展历程

“北京市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ttp://berc.bnu.edu.cn/)的前身是2001-2003年间组建的金沙流域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具体由“流域水安全管理”、“湿地过程模拟”及“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构成。“北京市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5年5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认定成立。首任主任由杨志峰院士担任。


图1 工程中心组织结构图

中心定位

以海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环境生态问题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开展“控源与修复”、“保护与恢复”以及“调控与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坚持和强化北京科技创新,以技术转化和工程示范为落脚点,搭建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技术平台、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平台、流域系统调控及管理技术平台。通过点—线—面协同创新研究,形成集水量保障、水质改善、生态健康的流域综合管理与工程技术调控体系,促进北京市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流域环境修复及工程调控的规模化与工程化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河流修复及系统调控虽已开展但仍处于缺乏系统化关键技术而使得应用仍不普及。中心将围绕跨流域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水系统构建与生态调控优化控制开展相关研究,形成科学统筹流域生态修复与工程调控的关键集成系统性技术,并具有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的推广前景。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工程化应用有望能同时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将本中心建成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具体是(1)建成一流的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一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一流的成果辐射基地,引领本领域技术发展;(2)形成流域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流域综合调控技术咨询与服务能力。推动本领域技术标准化、设备高端化和品牌国际化。

研发重点:

  • 方向一: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
    重点研发点源与非点源控制技术及水陆一体化环境修复技术

  • 方向二: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
    重点研发多尺度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技术与缺水地区流域水生态修复技术

  • 方向三:流域生态调控与综合管理
    重点研发闸坝生态调度、流域与城市联动下的生态调控技术

上游: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的研究

下游:创立面向北京的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建设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工程推广、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硬件设施

工程中心现有科研和实验室面积4500m2,其中主校区2870m2、校外研发基地1630m2。依托金沙9001w以诚为本公共实验平台,实验室拥有LC/MS/MS、GC/MS、HPLC、FTIR、TOC测定仪、原子荧光分析仪、Q-STAR飞行时间质谱、TDR土壤水分测定仪、PCR、DGGE等分析仪器,多功能水环境模拟系统、先进的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作站等。工程中心在邢台、辛集、白洋淀和黄河三角洲设有4个野外基地,为开展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科研实力

近五年,中心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委和重大工程委托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科技支撑课题、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地方委托课题等。 在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近十年来,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2008、2012、2014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图2 工程技术与装备



Baidu
sogou